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江苏新闻 >

“一小时通勤圈”“一日生活圈”在南京都市圈逐步走向现实



2024-12-28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一小时通勤圈”“一日生活圈”在南京都市圈逐步走向现实 ——

  十个市如何更像“一座城”

  以南京为坐标原点,向东——省内首条跨区域轨道交通线在宁句之间来回穿梭;向南——在马鞍山市博望区,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立足当地优势,正全力加速“奔跑”;向西——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金陵中学等名校名师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滁州学校的课堂上;向北——位于淮安的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忙着迎接纷至沓来的南京制造业企业……

  南京都市圈在各相关城市共商共建中,已经走过20多年发展历程。12月21日,2024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在扬州召开,“8+2”成员城市党政负责人共聚三湾古运河畔,共话发展新愿景。

  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作为我国第一个获批的跨省国家级都市圈,“协同”“同城化”“跨界”是发展历程中的高频词。南京都市圈以此为钥,搭好同城化框架,打开“区域协同发展”的大门。

  深挖“大协同”潜能

  前三季度近4万亿体量展现产业韧性

  今年下半年,第一家入驻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岚江科技顺利完成A轮融资。“这与园区坚持研发在宁、生产在淮的‘调性’密不可分。”公司副总裁徐春景感慨道。该公司集农业机器人研发、生产、应用于一体,位于南京的研发办公室距离园区生产基地只需1小时车程。

  眼下,“研发在南京,生产在都市圈”的模式在“圈”内很是时髦。

  综合南谯区的空间优势和浦口区的科教优势,滁州德兰明海新能源储能项目将生产基地建在滁州南谯、科研中心设在南京浦口,预计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100亿元。

  近年来,南京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获科技部批复、紫金山实验室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重要区域创新动作带来更多科创禀赋优势。在这里建立科创“飞地”,对于非中心城市来说,还可以节约开支。这也恰是南京都市圈新一轮发展中,创新融合的具体体现。那么,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如何在“圈”内自由加速流动?

  在2024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上,南京市科技局局长赵成军现场展示一张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高校院所、创新平台、重点企业、产业园区等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一目了然。目前,生态图谱汇集南京都市圈各类创新资源数据超60万条,覆盖4条共性产业链、7条个性产业链。在装备制造产业供应链上,不少企业通过这一生态图谱了解到,原来自己需要的产品和生产企业,就在区域内而且距离这么近。

  绘制一张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打造一个都市圈“政产学研金”交流对接平台、建立一个科技合作计划、编制一本呈现科技创新合作现状的白皮书——四个“一”的精心规划,让“圈”内的城、产、地域、距离正从“有边界”向“无边界”转变。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计划深入推进,各兄弟城市在南京设立科创飞地28家;芜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营,滁州与部分南京高校联合共建“科大硅谷”……一组组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郜军看来,都市圈要将城市各自优势升级为集体优势。

  眼下,低空经济是产业发展的新赛道、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南京都市圈成员们齐心协力向天空寻发展:在今年南京召开的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上,37个产业基金和投资项目成功签约,全方位壮大当地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实力;扬州将航空产业置于“613”产业体系的首群首链,全市涉航企业超50家,全口径产值突破300亿元;芜湖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至今已培育60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都市圈城市在低空经济的发展赛道上努力抢占先机。

  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圈”内城市经济运行呈现较强韧性。其中,前三季度,淮安经济增速排名江苏省第一,扬州固投、社零两项指标增速位列全省第一,马鞍山等城市增速排名安徽省前列。多数地区重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都市圈产业“大协同”的贡献功不可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南京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近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约4.1%,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构建“大交通”格局

  城际轨道运营里程约达247公里

  国家级都市圈建设有一个重要目标——同城化。

  “早晨8点到马鞍山东站,8点25分刷身份证进站,17分钟后抵达南京南站,出站后再乘坐地铁去公司上班。”这是工作在南京、居住在马鞍山的打工人小罗,每天欣喜于17分钟到南京的“小确幸”。

  跨市城际线的运行,让两座城市的联系纽带更加紧密。截至今年7月,南京都市圈城际轨道运营里程约247公里,与安徽滁州、马鞍山和省内镇江、扬州等地还开通20多条毗邻公交,部分公交无缝衔接南京的S1、S3、S7、S8等城际轨道交通。

  曾有一种说法,滁州、马鞍山、芜湖等皖东城市对拥抱“群主”南京热烈主动,而东翼的省内兄弟则有些“慢热”。宁滁城际获批后,滁州段用时54个月铺到南京“家门口”,已于去年6月开通运营,今年7月南京段进入施工准备阶段。而宁马城际也在加速推进,马鞍山段明年3月可具备系统联调联试条件,年底实现和南京段同步竣工运营。

  为了改善“东冷西热”的“温差”,2014年江苏发布《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布局宁仪扬都市圈轨道、龙潭过江通道、宁句都市圈轨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如今,随着连接南京、扬州的交通项目“进度条”接连刷新,南京与东部省内兄弟城市也开始逐渐“升温”。

  今年10月底,龙潭长江大桥完成主桥主体结构施工,预计明年1月开通。此前,从南京龙潭到仪征市需从南京江北新区绕行,行车时间约50分钟,龙潭大桥通车后,6分钟就可达仪征、半小时可至扬州主城。

  与此同时,宁扬城际一期工程过江段盾构隧道土建施工近期发布招投标公告。宁扬城际一期起自南京地铁4号线仙林湖站,经南京市栖霞区、南京经开区,仪征市、扬州经开区、扬州市邗江区,止于扬州西站,建成后南京到扬州最快仅30多分钟。

  联席会议当天,南京市交通局局长宗仁发布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成果。他提出,规划按照强枢纽、畅通道、优网络、提服务、共治理的总体思路,将构建枢纽型、一体化、高质量可持续的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客运方面实现南京与各成员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货运南京都市圈内当日达、国内1天送达。更大范围的“一小时通勤圈”“一日生活圈”,在南京都市圈加速走进现实。

  随着北沿江高铁、扬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江淮区域集装箱枢纽港等加快实施,宁淮城际及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按时序推进,宁滁高速、G328国道建设提速……南京都市圈“8+2”成员城市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大交通”格局逐步形成,未来将成为内联外通、便捷高效,辐射中西部、连接全世界的枢纽型都市圈。

  厚植“大民生”福祉

  “跨省通办”让异地办事不再难

  公共服务便利均衡是都市圈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足不出户就全部办妥,省去两地奔波,实在是太方便了!”在南京浦口工作的吴女士日前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虚拟窗口”,在浦口、滁州两地工作人员远程视频“面对面”指导下,不到1小时就完成异地房产的不动产权证书换证业务。这是今年11月底南京市浦口区与滁州市规划资源部门签署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以来,完成的首个两地通办案例。

  “最近肠胃不舒服,巧的是,这周有南京专家来和县人民医院坐诊。”前几日,家住马鞍山市和县的吴先生说。南京都市圈的多家医院微信公众号上,每周都会发布专家坐诊信息,专家坐诊时间分布在周一至周日,当地百姓几乎每天都可以挂到专家号。

  随着城市同城化步伐日益加快,南京都市圈百姓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在南京都市圈,新生儿入户、户口迁移、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记录查询等通办事项实现异地办理;文旅消费推广季中,游客可凭借身份证,享受都市圈范围内100处景区、100家酒店的打折优惠;刷医保卡,除了看病就诊,还能乘公交、坐地铁、游景点,甚至到图书馆借书……

  “高质量发展是城市个体的发展目标,一体化则是体现区域协同的发展愿景。”会上,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何流介绍,2023年南京都市圈人均GDP超过14.3万元。他从“经济发展、转型创新、区域活力、绿色融合、服务供给”5个维度20项指标分析,南京都市圈在国内都市圈中位列第三,仅次于苏锡常、深圳都市圈。

  如何让“一群城市”更像“一个城市群”?南京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席广亮建议,通过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推动优质服务资源同城共享、完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构建多层次跨界一体化合作机制等,推动公共设施更好地接轨,在共建共享都市圈一体化支撑服务上找准“落脚点”,将南京都市圈打造成同城化建设示范样板。(李源 李鑫津 张韦)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上一篇:江苏启动高校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行动
热点内容